栎字五行属性
部首木部 部外笔画5画 总笔画9画
康熙笔画(櫟:19)画 部外15画
五笔sqiy|stni 郑码frko 仓颉dhvd
四角号码42994 统一码基本区 U 680E 结构左右结构
取名参考
- 推荐度19%
- 文化印象14%
- 字性3
0偏男中性9偏女
五行属性:木
是否为常用字:否
姓名学:姓
取名含义
姓名学解释:〔栎阳〕地名,在中国陕西省。
起名意思:是一种植物名称,即“麻栎”。通称“柞树”而“橡”;通称“柞树”。
取名寓意:栎字用着取名寓指荣耀、力量和不屈不挠之义,寓意吉祥又有内涵。
使用次数:每千万人出现次数约84891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83%,男孩名字占69%,女孩名字占:31%。
取名忌讳:
1、栎字五行属性为木,根据五行木克土的原理,栎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土的字取名;
2、栎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ì或同声调去声的字起名,这样读起拗口,没有节奏感;
3、栎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,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栎字,晚辈忌讳用栎字取名。
五行字典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卽狄切,音歷。《說文》木也。《邢昺曰》似樗之木。《詩·秦風》山有苞櫟。《疏》引《爾雅》云:櫟,其實梂,橡也。《陸璣疏》秦人謂柞櫟爲櫟,其子房生爲梂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,椒榝之屬也。其子亦房生,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。
又不材之木也。《莊子·人閒世》匠石見櫟社樹,其大蔽牛,觀者如市,匠石不顧。
又不生火之木也。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十二月,其樹櫟。《高誘註》木不生火,惟櫟爲然。
又地名。《春秋·桓十五年》鄭伯突入于櫟。
又鳥名。《山海經》天帝之山有鳥,黑文而赤翁,名曰櫟。
又與擽通。《詩·周頌》鞉磬柷圉。《疏》圉狀如伏虎,背上有二十七鉏鋙,刻以木長尺櫟之。
又《唐韻》以灼切,音鑰。櫟陽,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屬左馮翊。
又《集韻》式灼切,音爍。地名。在晉。
又《集韻》歷各切,音洛。《詩·秦風》山有苞櫟,隰有六駁。《唐韻》櫟駁通叶,無二音。
又《唐韻》魯刀切,音勞。《史記·楚元王世家》㛮詳爲羹盡櫟釜。《漢書》作轑釜。考證:〔《詩·秦風》山有苞櫟。《註》引爾雅云。〕謹照原文註改疏。〔陸璣疏河南人謂木蓼爲櫟。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。〕謹照原文南改内。秦風以下改爲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。〔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官獄其樹櫟。〕謹照原文文義,官獄爲十二月三字。
说文解字
《説文解字》清・陈昌治刻本
【卷六】【木部】櫟
木也。从木樂聲。郎擊切
《说文解字白话版》
栎,一种树木。字形采用“木”作边旁,“乐”是声旁。
《説文解字注》清・段玉裁
櫟木也。
秦風隰有苞櫟傳曰。櫟木也。陸機曰。苞櫟,秦人謂柞櫟爲櫟。河內人謂木蓼爲櫟。椒榝之屬。其子房生爲梂。木蓼子亦房生。故說者或曰柞櫟。或曰木蓼。機以爲此秦詩也。宜從其方土之言。作櫟是也。按陸意謂秦詩當是柞櫟。今觀許櫟梂二篆連屬。正與陸所云木蓼子房生爲梂者合。然則許意謂木蓼也。艸部云。草,櫟實也。一曰様。木部栩下云。柔也。其草一曰様。此則謂草爲櫟實。正陸所謂秦人謂柞櫟爲櫟。又云。栩今柞櫟也。草下櫟實字非木部之櫟。許意栩柔,様草爲一物。是名柞櫟。亦名櫟。而非柞也。亦非子梂生之櫟也。柞與棫爲類。櫟似椒榝。鄭箋大雅云。柞櫟也。則以柞與柞櫟合爲一耳。
從木。樂聲。
郎擊切。古音在二部。
汉语字典
◎ 栎
櫟
名词
1、即“麻栎”。通称“柞树”
栎,栎木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山有苞栎。——《诗·秦风·晨风》
白于之山,下多栎檀。——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
槠栎草斗之实。——明·刘基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
2、一种落叶乔木,花黄褐色,果实叫橡子或橡斗。木材坚硬,可制家具,供建筑。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。叶子可喂柞蚕。另有一种栓皮栎,树皮质地轻软,富有弹性,是制造软木的主要原料
山有苞栎,隰有六駮。——《诗·秦风·晨风》
3、又如:栎散(栎木一类无用的木料);栎樗(比喻无用之材。作为才质不好的谦词)
4、栏杆之类
建章宫后阁重栎中,有物出焉。——《史记》
5、古都邑名,春秋时郑国别都,在今河南省禹县
◎ 栎
櫟
动词
1、刮;敲;搏击
嫂厌叔,叔与客来,嫂详为羹尽,栎釜,宾客以故去。——《史记·楚元王世家》
栎雌妒异,倏来忽往。——潘岳《射雉赋》
2、啮咬
以牙栎之,裁断皮出血。——《艺文类聚》引《广志》
3、另见
◎ 栎
1、櫟
2、另见
热门查询
Warning: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() in /www/wwwroot/pc.manfenqiming.com/kangxi/rightbox.php on line 105